古诗文鉴赏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 失意,唐中宗时曾被眨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
2.“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重。杜甫《春望》中也有一联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这联,简要评析反衬艺术的效果。
3.写一段话谈谈:“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
1.今日的悲,使人不由得追溯起昔日的欢乐;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感时”.“恨别”之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3.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
阅读下面的《山居秋暝》中的诗句,完成1—3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______,时间_______,季节________,环境_______全点了出来。
2.本诗点名主旨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哪两个角度写景色的?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1.答案:山中、傍晚、秋季、雨
2.答案: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视觉、听觉;清新、宁静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现代诗歌赏析,回答1—4题。
[舒婷]啊,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阿,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前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阿,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我
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
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下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诗人“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怎敢惊动你的安眠?”这是为什么?
2.“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这是为什么?
3.“我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下唱不出歌声的枯井”这里诗人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诗人借用衣襟、围巾等朴素而又生活化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 和 之情。
1.诗人用这些近似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手法反衬了母亲的深厚和博大。
2.生活的挫折和坎坷
3.比喻,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4.思念、感激、怀念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中的“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B:颔联中的“征蓬”富有含义: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C:颈联中的“孤”“直”与“落”“圆”等词对仗整齐,前后呼应,写出了诗人对塞外的奇特壮丽风光、雄浑开阔的意境的无奈,因为它与诗人孤寂情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D:这首诗巧妙地将激愤、抑郁、孤寂情绪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说王维的创作“诗中有画”,名不虚传。
选出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城阙”和“五津”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 B:颔联点出离别之意。同是宦游人,同有惜别意,因“宦游”使二人感情得以共鸣。 C: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所在,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知己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 D:尾联貌似诗人劝慰朋友,实则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离别之际内心的哀伤和悱侧。
选出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是一首寄赠之作,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同甫,抒发抗金壮志的。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 B:上阕描写沙场点兵时的壮观场面。词人选取前方将士看剑、宴饮和阅兵等几个梦中场景,出语雄壮悲凉。 C:下阕借用的卢马的典故既描写了战斗的惊险激烈场面,又表达了词人的壮志——收复中原,统一天下大事。 D:这首词构思奇特,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对《观沧海》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C:作者以日月星汉自比,通过写日月的运行、星汉的灿烂,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又很含蓄。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B:全诗紧扣一个“观”字,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巧妙结合起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C:“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D: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