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北宋·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注] 菰蒲:水草。前者俗称茭白,后者俗称香蒲。

①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景,写出了夜西湖的什么特点?

②后两句中“渐”与“更”用得精彩,任选一处赏析。

①广阔无边和香气袭人。

②“渐”一点一点地露了出来,写出夜景一点点地清晰起来。“更”,更加,充满期盼和惊喜。写出了夜色渐浓,人随船移,慢慢赏景的动态。

阅读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完成下列题目。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长途跋涉中怀念广陵友人时所作。②暝:昏暗。③维扬:扬州的古称。

(1)请简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氛围。

(2)第一联和第二联,以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了诗人落第后的失望,悲凉的心绪。“建德非吾士”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维扬忆旧游”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友人的怀念。

古诗文阅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理由。

1.答案示例:因为诗人在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景色一下子就扑进了他的眼帘。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随意悠闲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第1—2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发挥想像描绘诗中所呈现的画面。

古诗文鉴赏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 失意,唐中宗时曾被眨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

2.“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重。杜甫《春望》中也有一联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这联,简要评析反衬艺术的效果。

3.写一段话谈谈:“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

1.今日的悲,使人不由得追溯起昔日的欢乐;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感时”.“恨别”之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3.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

阅读下面的《山居秋暝》中的诗句,完成1—3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______,时间_______,季节________,环境_______全点了出来。

2.本诗点名主旨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哪两个角度写景色的?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1.答案:山中、傍晚、秋季、雨   

2.答案: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视觉、听觉;清新、宁静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现代诗歌赏析,回答1—4题。

[舒婷]啊,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阿,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前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阿,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我

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

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下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诗人“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怎敢惊动你的安眠?”这是为什么?

2.“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这是为什么?

3.“我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下唱不出歌声的枯井”这里诗人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诗人借用衣襟、围巾等朴素而又生活化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 之情。

1.诗人用这些近似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手法反衬了母亲的深厚和博大。

2.生活的挫折和坎坷

3.比喻,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4.思念、感激、怀念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