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 “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

2.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答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

请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请说说上面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②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表述题要求符合大意,不苛求答案,开放题宜放宽,但强调符合题意,语句通顺。下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在第二联中所写之景。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思乡之情的。

(1)①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意思对即可)

(2)首联以“客路”“行舟”点明了作者远离故乡, “春入旧年”则交代了此时是岁末,看到“归雁”北飞,自然勾起了身处异乡、年末尚不能同家人团聚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首尾两联呼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意思对即可)

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1.这首不到30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 写到 ;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 、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 以至最后的

2.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1.清晨  黄昏  楼、帆、斜晖、江水   失望  肠断

2.(画面形象,具体;语言简洁优美,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套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阕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抒写了作者 的雄心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蕴含了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

(1)太守出猎     渴望报效国家

(2)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在这里作者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含蓄地表达出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丰年留客足鸡豚”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B:诗句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既描绘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D:全诗按照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是宋诗中写实风格十分突出的佳作。

读李白的《行路难》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与情感变化相切合,朗读时应注意在节奏和声调上作怎样的变化?

(1)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由前面的抑郁(迷茫、痛苦)变化为后面的豁达(放达、开朗、激昂)。

(2)朗读节奏应做到前面缓慢,后面稍微快速;声调由开始的低沉抑郁到后面的爽朗高亢。(意思相近即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1.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思对即可)

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言之有理即给分。)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好在作者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 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离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