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         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  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 石

郑燮①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②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 ①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②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①请从“认、咬”两词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空白处。应填

②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 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①咬

②坚韧,执著(意思对即可)

阅读与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

(1)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感情异常深厚,也为友人被贬而伤心、震动。

(2)明写天寒,暗写心寒。(“天寒”“心寒”)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①泰山是什么样子?;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选自《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

1.这首诗的两个象征性意向是“ ”“ ”。

2.诗中所描述的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表达了什么?

《盼望》赏析:一首好诗,能给人以启迪、遐想,而且往往是读者意会到的要比诗人字面上写出的还多。艾青的《盼望》就是这样一首好诗。它一共只有六句,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至于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思考。

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像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浪花 喧哗

2.浪花代表的期盼是对航海事业的热情和奉献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喧哗代表的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1.【答案】“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答案】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1.王维/诗人自己

2.B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于一体。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__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1.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

2.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