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古人记录时间有特定的法则,从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最后一天分别被称为()。
A:朔、望 B:望、晦 C:晦、望 D:朔、晦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岁在癸丑:癸丑,是干支纪年 B:修褉:是一种风俗;褉,是一种葬礼 C:农历每月的初一叫朔,三十叫晦 D: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谥号、号来称呼人。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李白听闻好友升迁至湖南龙标时寄托对好友的思念所写的。 C:“既望”是指农历每个月十六这一天,而每个月的初一叫作朔。 D: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下列关于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 B:王勃,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滕王阁序》。 C: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十五叫望,最后一天叫朔。 D: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其主张“道法自然”“主张无为”,道家学派的代表。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当时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称生员为秀才相同。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和“功”都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D: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7.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左传》和《乐》六种经书。 B:中国古代阴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朔”。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契诃夫、欧·亨利和马克·吐温。 D:“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前四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6.下列有关常识或课文分析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十六日,阴历每月十五叫望,阴历每月初一叫朔,阴历每月末的一天则叫晦。 C:柳宗元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心情压抑,故《始得西山宴游记》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__彩,他描写山水的秀美,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 D:《劝学》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例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这三个比喻就有力论证了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