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段文字含蓄隽永,意味无穷,请仔细品读,完成①一③题。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付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①第一、二两行各有一个错别字,它们是: ,应改为:

②第三行中,“寂寥”的意思是:

③第四行应该这样理解:

①誊、付,誉、副。②寂静,空旷。 ③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古诗欣赏,请完成文后1—2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密州出猎渴望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表达委婉含蓄。

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2)在写景时,诗人为什么要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虚景?

(1)山岛  水波  树林  水草      (2)为了突出大海的气势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2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写了生活中怎样的细节?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写了作者寄家书时“临发又开封”这一动作细节。

2.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2题: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1、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使经冬雪未销。

2、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意识对即可)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画 眉 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闯自在啼。

阅读《画眉鸟》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

①随意,自在。

②更突出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林中鸟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笼中鸟的不同遭遇。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随意、自在 

②更突出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林中鸟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笼中鸟的不同遭遇。

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花的繁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阅读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颈联中的“感时”和“恨别”分别与上下文的哪些内容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可理解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①“感时”是感叹时世,指首联的内容;“别”是离别,指下面“家书抵万金”。②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吟余小立阑干外

②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  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只”更形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