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孤城”二字上,你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
2、“不破楼兰终不还”,掷地有声的誓言中,洋溢着守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1、战场的形势很险恶。(写到“凄凉”、“荒僻”等词语也对。)
2、保家卫国。(写到“报国”字样即得分)
诗词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含有怎样的哲理?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或事物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新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对即可)
典故:闻笛赋和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感受,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
新诗赏析。用“……美,美在……,美在……”这一句式,挑选诗中某一词(句),从任意角度自由赏析。老师将根据你赏析的质量分级给分,字数不限。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是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赏析:
按赏析语言的深度、广度(联想的丰富)、美感,分档给分。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节诗句真美,美在令人想起黄昏后,乡村古树下,游子挥手作别白发的母亲,伴随着渐行渐远的身影牵动心中那一份莫名的惆怅;美在“雾里的挥手别离”,让人觉得故乡的一切如梦如幻,故乡在想象中如此的朦胧、幽远、美丽;美在令人忆起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那一份空灵和飘逸。也许,这是故乡,更是诗人梦中的精神家园,这是乡愁,更隐含着诗人对漂泊无依的命运的感伤吧。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古诗鉴赏。
(1)示例一: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匆不可待的自然理趣。
示例二:表现了时光匆匆,时不我待,身在他乡的游子怎不顿生思乡之情。
示例三:把“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示例四:“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情思,富有情趣。
示例五: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2)表现了诗人思念故乡之情,脍炙人口。
古诗鉴赏。阅读诗歌.回答文后(1)一(2)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直被人们传诵。这句话用什么描写手法?
(2)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欣赏:
(1)对偶 夸张
(2)诗句运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之产生共鸣。
古诗鉴赏。阅读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体,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中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鉴赏。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运用了夸张手法,否定了自己“拟泛轻舟”的打算,怕的是双溪上舴艋般的小舟载不动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此二句写愁,最为新鲜、奇特,在诗人笔下,无形的忧愁也有了重量,也就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2题。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解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1.解释加点字意义。
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何不炳烛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安:哪,哪里;安:怎,怎么。B.何:为什么;何:怎么。
2.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
诗歌赏析。一位国学大师说:“中国诗歌,综观其传旨达意的手法,一言蔽之,唯‘情景’二字而已。”阅读赏析下面诗歌,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江陵愁望寄子安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鱼玄机,唐末五代女诗人。)
诗歌鉴赏。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从表达方式看,前两句是_________,后两句是_________。
(2)诗中最精彩的是最后两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叙事议论
(2)示例:曲折地反映出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又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乡愁”诗,完成1—2题。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_、_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_。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坟墓、海峡、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
2.而现在,乡愁出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体现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使读者明白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