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同样是圆月,为何上节说“圆”,下节说“满”?

1.诗人把圆月比作“乡色酒”,抒发了浓浓的无边的乡愁。

2.因为上节中的圆月是团圆的象征,所以用“圆”;而下节中的圆月是一杯乡色酒,是乡愁的象征,酒是满的,愁也是满的,所以要用“满”。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尾联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2)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意近即可)

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两个“零丁”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是光照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所表现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同,前一个指地名,后一个是“孤苦零丁”的意思。

2.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两个方面答出一个即可)

阅读,完成1—2题。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中“醉”字用得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2.这首诗意境很美,它把我们带入一个怎样的意境?

1.“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堤旁的杨柳的美好姿态,那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意思对即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2.《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这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意思对即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阅读,完成1~2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船撑出柳荫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请用简洁的语句描述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桃花开的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对美不胜收的景物的惊喜——小桥被春雨淹没之后的扫兴——柳荫处划出小船之后的欣喜;或惊喜——扫兴——欣喜。

诗歌鉴赏。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请结合__《沁园春雪》—词内容,理解下列词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银蛇,原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态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做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第三联历来为人们称道,被誉为“诗史上的绝唱”。请对该联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中的“惶恐”“零丁”一语双关,对仗工整,自然天成,一是指两个地名,又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既表现了诗人出众的才华,又让人感受到诗人忠贞的爱国情怀。

阅读,完成1-2题。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1.“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诗人笔下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诗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1.“抱”字充分表现了不屈于强权的顽强品格、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气节的坚定信念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爱国精神。(意思对即可)

2.诗人笔下的菊花是一个不随时俗、孤高傲世的形象。(意思对即可),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抱香而死”“北风不落”的描写中可看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