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描绘出后两句的壮美画面。
1.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2.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阅读,完成1—2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山岭的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思对即可)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诗歌欣赏。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 诗人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中表达的“愿”应怎样理解?
② 借助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优美画面。
①这里的“愿”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多收些豆子,辛勤耕耘当然希望丰收;但从作者的处境和心情看,他的“愿”其实是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意思符合即可)
② 语言通顺,适当运用联想和想像。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中用“□□□□、□□□□”等词语描绘了优美的山村风光,用“□□□□□□□”和“□□□□□□□”等诗句表现农家淳厚的“人情美”。
(2)说说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涵的情与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丰年留客足鸡豚 衣冠简朴古风存(箫鼓追随春社近)
(2)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农村风光的赞美(热爱)(意对即可),这两句诗现常常来比喻困境中也蕴含着希望(意对即可)。
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1)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2)扬花落尽子规啼 (3)B
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与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的“客路”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B.“风正一帆悬”的“正”兼指“顺”“和”,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C.五、六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给人一种消极之感。
D.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尾联借“鸿雁传书”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能否改成“升”字,请说说你的看法。
1.思念家乡的感情。
2.不能。“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海上日出时的瞬息变化,将本来没有关系的“海日”与“残夜”联系起来,显得生动有趣,富有动感。而“升”显得平淡,直白。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联系全诗,请你揣摩一下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诗歌注重遣词造句。这首小令的最后一句原为“断肠人去天涯”,后来又改为“断肠人在天涯”,请你分析一下“在”为什么比“去”好?
1.以乐景写哀景,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天涯在这里作异乡将,游子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天涯”自然比“去天涯”更为真切。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同样是圆月,为何上节说“圆”,下节说“满”?
1.诗人把圆月比作“乡色酒”,抒发了浓浓的无边的乡愁。
2.因为上节中的圆月是团圆的象征,所以用“圆”;而下节中的圆月是一杯乡色酒,是乡愁的象征,酒是满的,愁也是满的,所以要用“满”。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尾联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2)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