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2分,意近即可)

阅读《西江月》,完成1— 2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 ,“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事丰收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词的上阙从 .听觉和 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D

2.视觉   嗅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沁园春·雪 (__)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下阕中各有一个起总领作用的词。即“ ”和“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静写动的写法,表现出“山”“原”与天相连,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C.“输”“逊”都是“差”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说,措词极有分寸,既不全部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批判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一种后来者居上的气概,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1.望   惜

2.A

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

A.、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我会品 句:

A句: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觉得很美好。诗人这里是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意近即可)

B句:此句表现了作者感情的深人,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另外,此句运用丁比喻的手法,把乡愁形象化,语言生动。”浅浅”一词用得精妙,表明作者爱国之情深于海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感。(意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2题。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我的描绘:

1、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2题。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空、闲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甲】 绝句 杜甫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秒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1)拟人(2)巴山夜雨涨秋池(3)想象景(未来景)

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从表达方式上看,词上的阕重在 ;下阕重在

②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叙事(描写)抒怀

②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一2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画面形象,具体分;语言简洁优美,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1~2小题。

菊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1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2 的情态。

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1)满院盛开  (2)入迷、留连忘返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亦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