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请你读一读,完成(1)~(4)题。

想 念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似乎有一段歌在我玩具上 (A.回旋B.旋转),/是她在动我的摇篮时候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当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 (A.游动B.浮动),/庙殿里晨祷的xīn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仰望yōu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 (A.填满B.布满)了整个天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 ) ( )动 xīn( )香 yōu( )远

(2)加“▲”的“凝”字,查字典应查 部首,它在诗中的含义是

(3)根据诗意,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填字母)

(4)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下面的诗选自她的《繁星·春水》,请从内容形式上谈谈这首诗的特点。

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1)diào  huàng馨 悠(幽)

(2)“冫”或“两点水”  含义:取集,集中。

(3)  ①  A   ② B  ③ B

(4)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练,对比鲜明。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答:

1.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2.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 遥 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选自《中国诗歌库》)

1.“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答:

1 .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2.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年老时追逝去的年华。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2分,意近即可)

阅读《西江月》,完成1— 2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 ,“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事丰收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词的上阙从 .听觉和 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D

2.视觉   嗅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沁园春·雪 (__)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下阕中各有一个起总领作用的词。即“ ”和“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静写动的写法,表现出“山”“原”与天相连,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C.“输”“逊”都是“差”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说,措词极有分寸,既不全部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批判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一种后来者居上的气概,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1.望   惜

2.A

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

A.、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我会品 句:

A句: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觉得很美好。诗人这里是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意近即可)

B句:此句表现了作者感情的深人,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另外,此句运用丁比喻的手法,把乡愁形象化,语言生动。”浅浅”一词用得精妙,表明作者爱国之情深于海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感。(意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2题。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我的描绘:

1、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2题。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空、闲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甲】 绝句 杜甫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秒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1)拟人(2)巴山夜雨涨秋池(3)想象景(未来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