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加点“乱”字的表达效果。

答:

①花开繁盛   ②色彩缤纷  ③贬词褒用

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答:

①环境优美   ②社会太平   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了大最的笔墨来写景。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目的。

答:

写景为了抒情言志:

A:①借总写之景来总写人的胸怀。②以景的宏伟壮阔写人的志向远大。③表明仁人志士有别于迁客骚人。

B:①以哀景写仕途“退”的逆境。②借迁客骚人反衬古仁人(自己)的“不以己悲”。③表明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失意不失志的情怀与抱负。

C:①以美景写仕途“进”的顺境。借迁客骚人的得意忘形反衬古仁人(自己)的“不以物喜”。③表明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与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答案: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2.答案:表达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品读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按要求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诗词,回答1-2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铁以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数重围”、“残兵千骑” “独(领)”

2.“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1.D     2.C

请你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1、2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品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

2.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1.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意思对即可)

2.春日郊外,花繁草盛,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景色美丽。或: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 梅

唐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

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焦虑的复杂心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