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2) 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3) 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1)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分)
(3)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阅读,完成1—2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全唐诗》录此诗,将“落”字作“在”。你认为“落”与“在”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这首诗意境很美,它把我们带入一个怎样的意境?
1.“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2.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阅读《蒹葭》一诗,做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做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仕宦沉浮、世事变迁的豁达情怀
赏析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村晚 (雷震 宋朝)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诗歌后两句中的“横”、“信”字用得好,请你任选其一说说好在那里。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示例:“横”字用得好,(日西落,村牛归)牧童横坐在牛背,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或“信”字用得好,“信口”是“随口”的意思,儿童放牧归来,拿着无腔无调的短笛,一路信口乱吹,悠然自得,意境清丽洒脱。)
②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作者歌咏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表达了恬静、闲适、愉悦的心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第1—2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听到《折杨柳》笛曲(意思对即可)
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作,回答后面的1~2题。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怎样理解“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改为“总在有星星的晚上响起”有何不可?
2.试简析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说出一点即可)
1.有月亮的晚上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对月思乡。勾起游子怀乡的愁绪;而“星星”则没有这种作用。(意思对即可)
2.可从语言或内容等方面理解。如诗歌意象的巧妙选用,如笛、月亮、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等形象包含丰富的乡愁意蕴;还可以从表达手法,如善用比喻,如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等等。(抓住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1—4题
沁园春 雪
__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3.应当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上阕写了北方雪景,下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史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2、不一样。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欲扬先抑,不但有惋惜的意味,而且几近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上。
3、“俱往矣”三字将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点出全词的主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诗人自指,是一个革命家抒发的伟大抱负。
4、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古诗文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同样是写洞庭湖的景色,在范仲淹笔下是“衔远山,吞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而杜甫只用“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和宏伟奇丽的景色。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人晚年飘零孤苦,但仍不忘艰难国事,这与爱国诗人陆游临死时所发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之情,如出一辙。
1.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借代 心系国难,忧国忧民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