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2.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忧国思家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谈读书感受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是什么?请简要谈谈。
(2)说说你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1)借物喻理。借活水流动、景色之美来表现读书有悟的境界。
(2)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1、恬静
2、“见”生动描绘作者在东篱下采菊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题。
雪梅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③笔费评章④。
梅须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①卢梅坡:宋诗人。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应为_____。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逊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
2.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问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宣州,《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距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诗句作简要分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二字流露出诗人对敬亭山怎样的思想感情?
(1)孤独、寂寞。“鸟飞尽”写鸟儿高飞远去,一片白云也不愿意停留,整个天空清静寂寞,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
(2)喜爱。因为鸟飞远之后,陪伴诗人的只有敬亭山。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自然妥帖。
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③笔费评章④。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①卢梅坡:宋诗人。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①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_____ 。
②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逊 ②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潇潇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①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哪些特征?
②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的最好?
①秋风刚至、忽然而至,萧索凄凉。
②“最”表现了孤客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孤客羁旅漂泊、思家念归之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