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

2.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中的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这是两首著名的边塞诗,从体裁上看,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内容上看,它们都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均或隐或显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绝句(或“七言绝句”“七绝”);

战争的残酷(或“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答“战争”也可。)。

2、《凉州词》:一、二句(用“美酒”“夜光杯”“琵琶”几个意象)写出了盛宴的豪华气派和热烈场面,三、四句极写征人的乐而忘忧。虽然诗歌表现了战士的豪放旷达,但也反映出深深的哀痛。诗人在“乐”和“忧”的对比中表现了反战的主题。

《陇西行》:一、二句(用“誓扫”“不顾身”等词语)写出了战士们的视死如归,三、四句写后方女子对前线丈夫的思念,在“实已战死”与“梦里团圆”的对比中写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反战的主题。(或“战士已成白骨,但白骨作为活人还生活在妻子团圆的梦境里。战士久死的现实与亲人苦苦的期盼形成强烈对比,深切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一)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所选诗与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_,词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_,文中的“闲人”指的是________

2.“丙辰中秋”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分别属于古代纪年法中的____和____。

3.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念无与乐者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B.遂至承天寺 寡助之至

C.告之于帝 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愿人长久

4.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的咏月名句中,最贴近本文所写心境的一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人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照”用得很有特色。下面诗句中写法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苏轼)

B.月明千里照平沙。(苏轼)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1.苏轼  月光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之人

2.干支(皇帝)  年号

3.D 

4.D 

5.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荚,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A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2、从诗中 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中“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1.开轩面场圃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  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②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互见。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 的图画,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答案略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