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7.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答:
8.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7.(2分)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
8. (2分)B
读诗回答: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减克家《有的人》) 诗人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截然相反的两类人。一类人,虽生犹死;一类人,虽死犹生。这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诗的前两句运用“兴”的手法,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营造出充满朦胧之美的艺术境界。 C: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词的开篇用笔新巧,以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为后面描写人物风情做了铺垫。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欣赏《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试题。
①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②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③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④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固顾: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朗读全诗,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四节的内容。
第1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个句子你最欣赏,把它抄写出来,略作赏析。
我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示例:皮球——越多打击,越要奋起。
创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1节,诗人站在林间岔路口,思考所要选择的路。第2节,诗人选择了少有走的路。第3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第4节,写未选择的路。
2.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3.符合题意即可。
4.示例: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
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
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令人向往,也越能磨练人。
阅读现代诗歌,完成问题。
静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森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静夜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_______节写实,_______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4.依照示例,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示例: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它,它已经跑了。
(1)刚开的牵牛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照在地上,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月光、松林、白云、星星、大河、海雾;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第一; 第二; 宁静
3.示例: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这一节写景细腻形象,用词精妙,如“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又神秘。“漏”写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4.略。
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B: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C: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D: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仔细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间的基本规律。
(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注:南京,指当时的成都。
(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注:三时,指夏至以后的十五天,时当农历五月。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结合下面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中》一诗,由白石、红叶、翠松、青山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图。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咖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艾青《黎明的通 知》) 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B: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 此句细腻地表这了恿夫乏妇对丈夫丧有归姻的无素,负能。-—他症轩证不曼饥渴。词句 中虽无一个“怨”字,但是“哀怨”之声可闻。 C: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杯畅饮,体现了放旷通达的性格。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出了军乐的雄壮。
选出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第一句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 第二句诗融情于景,表现了与友人相聚时的欢乐。 C: 诗的后两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抒情委婉,含蓄隽永。 D: 诗中“期”字与“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使全诗形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