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1.自选角度赏析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分)

2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示例:语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他们思念万里之遥的家乡,却归乡无计,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报效国家的目的,所以能用浊酒排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们对成就功业的向往。(2分,言之成理即可)

22.抒发了作者对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4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2分)

(2)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2分)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如梦令》(人教版《语文》第一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词追叙一次酒醉乘船回家、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表现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欢乐情趣。 B:“沉醉”既指与友人尽兴畅饮而大醉,又暗示因饱览溪边美景而陶醉。 C:“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既写醉意之深,又写出了一种懊悔的心情。 D:最后一句最有情趣,人惊鸥鹭,鸥鹭惊人,相互映衬,印象难忘。

辛弃疾《西江月》(人教版《语文》第一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对这首诗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是他寓居江西上饶时写的。 B:下阕开头两句的停顿应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别枝”,这里指树枝;“听取”,是听的意思;“忽见”的“见”通“现”出现的意思。 D:这首词写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词人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人教版《语文》第六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为前九句,下阕为最后一句。 B:全词共62字,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军中生活情景。 C:全词共62字,还展现出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境界。 D: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版《语文》第四册)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人教版《语文》第四册)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士。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逐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想”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光涌澎湃的情怀。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李煜《相见欢》(人教版《语文》第二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秋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__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中考练兵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仔细阅读,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3.《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4.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新题演练

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从题材、形象、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作品举例回答)

8.“壮词”,意思是壮怀激烈之词,就全词而言,除了雄壮激昂,有没有其他意味?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3.这首词中,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仔细端详。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愿望。第二句领起虚境,接下来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呼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4.A

新题演练:5.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6.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7.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景都极其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就题材、形象、情感、语言等任一角度

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成理,有一定见地即可) 8.除了“壮”,还有“悲”,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考练兵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3.仔细观察下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出猎时的场面,下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诗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

新题演练

5.词中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的何种情怀?

6.“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7.你觉得这首豪放词豪放在哪里?

1+1拓展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啼血是愁苦的象征,这句做到了情景交融。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2.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的是一次出猎,《浣溪沙》写的是一次出游。从这两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参考答案

中考练兵:1.卷 “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3.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或:千骑卷平冈) 4.C

    新题演练:5.这首词描写出猎,场面壮阔,气氛紧张而热烈,表达出词人狂放快意的情怀。6.“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7.只要能说出这首词内容、风格上的特点即可。示例:这首词写出猎场面,激动人心,全词感情豪壮高昂,音调激越铿锵。

    1+1拓展:1.C2.表现了作者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一个壮志满怀、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一个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苏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