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7. (2分)尝够,深深懂得。
8. (2分)D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9、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作者 (季节、时间)的生活和心情。
10、词中“ , ”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成,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
9.春天黄昏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阅读古诗词,完成7-8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对比。(2分)
8.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7.不识愁 识尽愁 少年 而今 (2分)
8.C (2分)
【解析: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诉衷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沙场秋点兵”,“沙场”即 (2分)
7.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是为个人博取功名。
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6.战场
7.D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1.自选角度赏析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分)
2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示例:语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他们思念万里之遥的家乡,却归乡无计,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报效国家的目的,所以能用浊酒排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们对成就功业的向往。(2分,言之成理即可)
22.抒发了作者对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4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2分)
(2)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2分)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如梦令》(人教版《语文》第一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词追叙一次酒醉乘船回家、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表现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欢乐情趣。 B:“沉醉”既指与友人尽兴畅饮而大醉,又暗示因饱览溪边美景而陶醉。 C:“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既写醉意之深,又写出了一种懊悔的心情。 D:最后一句最有情趣,人惊鸥鹭,鸥鹭惊人,相互映衬,印象难忘。
辛弃疾《西江月》(人教版《语文》第一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对这首诗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是他寓居江西上饶时写的。 B:下阕开头两句的停顿应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别枝”,这里指树枝;“听取”,是听的意思;“忽见”的“见”通“现”出现的意思。 D:这首词写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词人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人教版《语文》第六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为前九句,下阕为最后一句。 B:全词共62字,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军中生活情景。 C:全词共62字,还展现出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境界。 D: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版《语文》第四册)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