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一:是在月官(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可)
(2)“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
诗词赏析(5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请用自己的语言将“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新奇的手法写“愁”,试分析这样写好在哪里?(3分)
(1)(2分)示例:恼人的风趣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那些沾着花的尘土还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天终究还是弃我而去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我却还懒得来梳妆。
(2)(3分)运用新奇的比喻写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妙句。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縠:有皱纹的纱。 7. 下列对这首词词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营营:周旋、忙碌,内心急躁状,形容为功名利禄竟逐钻营。这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縠纹:比喻水波细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8. 下面对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以静衬动,以无声衬有声,通过写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家僮鼻息如雷和词人谛听江声。 B.词的结尾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C.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旷达而伤感的心境。 D.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6、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请试着找出,并体会其作用。(2分)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名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6.(1)“来”与“去”,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新”与“旧”,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怅惘情思。
7.一切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①罢秋千,起来慵整②纤纤手。 露浓花瘦③,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④,袜刬⑤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蹴(cù):踩,踏。这里指荡(秋千)。②慵整:懒洋洋的收拾。③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④见有人来:一作“见客人来”。 ⑤袜刬(chǎn):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7.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B:“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秋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C:“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D:“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出了少女对这位客人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 8.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词人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B.整个上片以动写静,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C.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D.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2分)
10.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9.物是人非 10.C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1—22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2.作者为什么称这首词为“壮词”?请从语言角度加以赏析。(2分)
21.(2分)(1)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2)壮志难酬的悲愤 (每点1分,共2分)
22.(2分)示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分”“翻”两个动词,动感强烈,有力的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豪迈的气概。(言之成理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7. (2分)尝够,深深懂得。
8. (2分)D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9、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作者 (季节、时间)的生活和心情。
10、词中“ , ”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成,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
9.春天黄昏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阅读古诗词,完成7-8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对比。(2分)
8.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7.不识愁 识尽愁 少年 而今 (2分)
8.C (2分)
【解析: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