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7~8题。(4分)

【甲】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7.试比较“无言独上西楼”、“小园香径独徘徊”两句中的“独”字所表达的情感异同。(2分)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都是千古名句,试选择一句简析他们好在哪里。(2分)

我选择的诗句是 ,它好在

7.同:都表达了孤寂伤感之情

 异:甲文表达了诗人的__的哀思;乙文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8.“无可那和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形象的写出了愁思繁多和难以解开,表达了作者心头无可解脱的__哀思。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酋(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①“燃”字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阅读《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的题目是《题春晚》,诗中那些词体现了这个时间?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说说你的理解。
(3)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_________________。

1)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夕晖”是傍晚的景色,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
更形矣。
(3)“吟余小立阑干外”这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钧寒江雪。
(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2)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1)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2)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答“不与世俗同流”或“与世无争”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昊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①亡:此处读作"wu"。
(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___ _。(1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1)顽皮,可爱(2)B【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难度适中。做此题要正确理解诗词内容,掌握作者的情感,尤其要注意选项的细节问题。词的上片前两句描绘山村风光,后两句写一对老年夫妻的生活乐趣;下片四句写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B项“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不全面;“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在上下两片中都有涉及。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一:是在月官(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可)

(2)“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

诗词赏析(5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请用自己的语言将“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新奇的手法写“愁”,试分析这样写好在哪里?(3分)

(1)(2分)示例:恼人的风趣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那些沾着花的尘土还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天终究还是弃我而去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我却还懒得来梳妆。

(2)(3分)运用新奇的比喻写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妙句。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縠:有皱纹的纱。 7. 下列对这首词词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营营:周旋、忙碌,内心急躁状,形容为功名利禄竟逐钻营。这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縠纹:比喻水波细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8. 下面对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以静衬动,以无声衬有声,通过写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家僮鼻息如雷和词人谛听江声。 B.词的结尾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C.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旷达而伤感的心境。 D.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6、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请试着找出,并体会其作用。(2分)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名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6.(1)“来”与“去”,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新”与“旧”,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怅惘情思。

7.一切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蹴(cù):踩,踏。这里指荡(秋千)。②慵整:懒洋洋的收拾。③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④见有人来:一作“见客人来”。 ⑤袜刬(chǎn):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7.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B:“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秋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C:“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D:“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出了少女对这位客人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 8.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词人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B.整个上片以动写静,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C.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D.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