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解】竹枝词:巴渝(今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1.从诗中称对方为“ ”看出,这首诗是以一位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2.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3请用上比喻的修辞描绘“杨柳青青江水平”,的景象。

1.郎。

2.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大意答对即可)

3. 示例:一场太阳雨后,两岸如丝带的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

阅读下面诗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写出词中梦里出征作战前后的几个过程。

吹响号角—( )—奏乐激励—( )—( )

2.用自己的话说说“君王天下事”是指什么事?

1.犒赏士兵、点兵集合、驰骋疆场  

2.收复北方领土,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

B.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

C.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语言如行云流水。

D.多用对偶,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

B.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人生也是这样,有圆有缺,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

C. 人世间的事情和自然现象一样,很两全,作者不免悲观厌世,因此悲从中来。

D.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4.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D

2.A

3.C 

4.B

(2016届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阕言志,抒发了词

的豪情壮志。

2、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了典故,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好处?

1、密州出猎(出猎)  渴望报效祖国,为国杀敌立功

2、好处: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疆场抗击外地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016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词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④梦,凫⑤雁满回塘。

注释:①商山:山名。②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③槲(hú):一种落叶乔木。④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⑤凫(fú)雁:凫,野鸭;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以为颈联中“明”字,生动传神,暗合题目中的“早”,试分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2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

(2016届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3分) 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百舌儿:鸟名。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2016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宇华教育集团)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自选角度赏析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示例:语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他们思念万里之遥的家乡,却归乡无计,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报效国家的目的,所以能用浊酒排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们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2 、抒发了作者对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016届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统练)浣溪沙

[宋]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 ①四垂天:天幕四面垂地,水天相接。 ②白发:老翁,这里是作者自指。 ③六幺:唐代有名的歌曲之一。 ④拍:歌的节拍。 ⑤尊:通“樽”。

1、上片“绿杨楼外出秋千”,一个“出”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2、从词的下片,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绿杨楼外隐隐约约地传来阵阵笑语,忽然,围墙上方出现了一位少女娇美的身影,一忽儿又不见了,喔,原来是少女在荡秋千。

2、示例:⑴我从词人满头白发还插着鲜花,并随着歌曲节拍频频举杯畅饮中,读出了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    ⑵我从词人看到堤上游人众多,热闹非凡,因而欣喜若狂的情形中,读出了词人与民同乐、乐民之所乐的情怀。    ⑶我从词人“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感慨中,读出了他内心暗藏的失意与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试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2.“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两句选择典型形象描写景物,很有特色。试作简要赏析。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2.诗人选取了早春乡间特有的景物:平冈、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由晨到暮,有暖有寒,点染出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鸣”“点”二字,亦声亦画。

3.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对下面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此词是苏轼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阙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