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众多亲友的伤感之情,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B:“吟鞭东指即天涯”流露了作者挣脱束缚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感。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明了作者的心迹:人虽不在朝廷,但仍想着为国效力。 D:这首律诗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言志抒情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作者是 ,词中提到的“天下事”指的

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沙场秋点兵”写的是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下阙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壮怀激烈到黯然伤神,波澜起伏,为大家手笔。

D.全词将现实和梦境形成相对比,现实中的词人壮志难酬,只有无限的愤慨和悲愤。

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④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⑤。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①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苏轼当时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节。②钱塘:指代杭州城。三五夜:每月十五日夜,即元宵节。③意思是杭州气清土润,行马无尘。④山城,指密州。⑤指密州的元宵节,农家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好年景。

1.这首词上阕写杭州城上元节 的景象,与下阕写密州上元形成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密州上元 的氛围。

2.同在密州,《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表达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蝶恋花 密州上元》中,“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流露出词人 的思想感情。

1繁华热闹  寂寞冷清

2杀敌报国  心忧民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2)结合词的下片,分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ƒ。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释】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典故出自《论语》,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ƒ“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典故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请解释“濯吾缨”中“缨”的意思

2、请写出“兰”“蕙”“菊”三种意象共同象征什么?

3、词人借“富贵非吾事”表达了什么情怀?

1、帽带。

2、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3、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这首宋词,然后答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全词是如何表现词人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答:

(1)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2)词人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释】作者做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

(1)词的上片结句是对当政者的棒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2)词的下片结句,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用了比喻修辞。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

(2)融情于景。词人面对国势危殆,满怀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的约束使之不能施展。借“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词人抑郁难耐、愤激满胸的情怀。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1)答: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2)答:“ 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3本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2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3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2)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1. 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 ) 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 ( ) ( ) 的特点。

2. 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2.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3.通过描写农村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给人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