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面的两节诗完成后面两个小题。(2分)
我的梦醒了, 我的梦( )了,
压抑着欣然。 在海上。
我的梦()了,我的梦陨落了,
伴随着黯然。 在土里。
(1)请在诗中的括号里补充恰当词语,若给这首小诗加一个恰当题目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写现代诗歌并不难,请仿照前面两节诗另外写一节诗,也可以接着第二节诗续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睡 起航 我的梦 (2)不设统一答案,可参考原诗的第三节诗续写为:我的梦浓了,似雾。我的梦淡了,如水。
现代诗歌赏析(4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5.请根据示例,标出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及重音。(1分)
示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句: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6.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请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进行评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6.提示:可结合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执著的爱来谈。
7.这一问一答,是诗人目睹满是疮痍的祖国,对之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也是对这首诗诗意的提炼和升华。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8题。(6分)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
杨万里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6.这首诗写的是回顾对岸所见到的景象,从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2分)
7.“嫩水新生尚露沙”写出了小河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诗歌的鉴赏不贴切的一项是(__)(2分)
A.就全诗来看,作者采用了倒装的写法:先写景,再写“渡”。
B.诗中写出了花、叶红绿相映的无限生机。
C.“隔江一片好人家”一句中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D.这首诗营造了热闹而优美的境界。
6.过了春江偶回首7.河水清澈,流速缓慢,河中有的地方水很浅,露出了细沙。诗人用“嫩”“新生”形容水,流露出了喜悦和怜爱之情。 8.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写到了哪两个人的故事?用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为何历来被人们所称道?(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到了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渴望遇到明君得以重用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信心。22. 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这两句意境开阔,高昂乐观,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9.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
10.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2分)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6分)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寒雨连江夜入吴,
巴山夜雨秋涨池。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何当共剪西窗烛, 洛阳亲友如相问,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⑴“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2分)
。
⑵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 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 的志向。(4分)
9.(6分)
⑴(2分)渲染气氛,融情于景。(各1 分,意思对即可)
⑵(4分)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 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意思对借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3分)“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4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分)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
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 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
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新课标第一网
次北固山下·王湾(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2、作者从炼意着眼,颈联中用“ ”“ ”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2分)
1、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