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思 张 籍 (3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7、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寓情于事,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B:第一句用“见”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C:第二句从侧面写“思”,在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D:“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体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3分)
9.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评分标准:写出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喜爱之情”1分,写出“挽留之意”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
散发③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④劳梦想。
注释:①山光:指山上的日光。②池月:池面上的月光。 ③散发:散开头发。古人平时都束发戴帽。散发说明去掉冠簪,表示闲适。④中宵:半夜
7.(1)开头两句中的“忽”“渐”两字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2分)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从什么感觉角度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分)
(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怀?(2分)
7.(1)不能。这两个字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 “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还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大意对即可)
(2)嗅觉、听觉;清幽(或清静)绝俗。
(3)表达了诗人纳凉的悠闲和对友人的怀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2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2分)
2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21.反衬或衬托
2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5.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4 .答案: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
评分:答对拟人手法得1分,分析正确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7.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2分)
7.答案: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评分:答对一种示例即得2分。意思对即可。
8.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3分)
9.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8、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评分:2分,答出一点即可。
10.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3分)“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9.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
10.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2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