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诗歌颔联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为后人所称道。(1分)
13.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12. 两岸阔(视野开阔,大江直流) 13.家书是从北固山寄往洛阳。诗歌末句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12、根据上下文或提示语,用课文原句填空。(5分,每空1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2) _________________ ,谁家新燕啄春泥。
(3)《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像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集中表达游子思乡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1、(1)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问1分。共2分)
(2)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3分)
12、见教材。
菊 花
唐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陶家:陶渊明的家。 渐斜:逐渐西斜。 开尽:开完。 无花:没有其他花开放。】
18.第一句中的“绕”字写出菊花怎样的景象?第二句中的“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什么样的情态?(2分)
19.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1分)
18.满院盛开 入迷、流连忘返(2分)
19.原因: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亦可)(1分)
阅读《书湖阴先生壁》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 湖阴先生住的家和环境怎样?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 "两山排闼送青来"与"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比较,写法有什么不同?(2分)
1.环境:简朴整洁,安静,山水宜人,又有田园风光。
人:恬静,勤快,爱美,爱自然。
2."开轩面场圃"是一般叙述,人是主体,开窗观景。而"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特殊描写。山是主体,推门而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山的情态。
秋 思 张 籍 (3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7、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寓情于事,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B:第一句用“见”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C:第二句从侧面写“思”,在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D:“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体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3分)
9.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评分标准:写出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喜爱之情”1分,写出“挽留之意”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
散发③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④劳梦想。
注释:①山光:指山上的日光。②池月:池面上的月光。 ③散发:散开头发。古人平时都束发戴帽。散发说明去掉冠簪,表示闲适。④中宵:半夜
7.(1)开头两句中的“忽”“渐”两字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2分)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从什么感觉角度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分)
(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怀?(2分)
7.(1)不能。这两个字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 “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还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大意对即可)
(2)嗅觉、听觉;清幽(或清静)绝俗。
(3)表达了诗人纳凉的悠闲和对友人的怀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2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2分)
2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21.反衬或衬托
2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5.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4 .答案: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
评分:答对拟人手法得1分,分析正确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7.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2分)
7.答案: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评分:答对一种示例即得2分。意思对即可。
8.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