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蒹葭》(节选),完成问题。(6分)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开头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你对“伊人”这个意象的理解(3分)
(1)(3分)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点明了季节。(1分)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情和景是和谐统一的。(2分)(意思表述有理即可)
(2)(3分) “伊人”这一意象朦胧飘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可以理解为意中人、贤才甚至理想。(3分,言之有理即可)
春 望(9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目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边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颔联中的“感时”和“恨别”分别与上下文的哪些内容相照应?从而可以看出它们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
2、尾联表面写白发寥落,实际上是写了什么情感?(2分)
3、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名诗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 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4、用现代汉语说说本诗中千古名句的意思。(2分)
1、“感时”是感叹时世,指首联的内容:“别”是离别,指下面“家收抵万金”。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实际上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沉痛感情。
3、 D
4、略
雨后池上(4分)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6.诗歌前两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 ”、“明镜”、“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2分)
17.本诗的后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表现了雨后池塘的另一种美。请你对后两句进行赏析。(2分)
16、(2分)水面平、照檐楹
17 、(2分)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古诗赏析。(4分)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7.诗人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2分)
8.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落日、绮霞、远山、青草(各0.5分)
8.想念家乡,思念友人。
菊 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8、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___________的情态。(1分)
9、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入迷、留连忘返
9、(1分)菊花有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诗歌颔联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为后人所称道。(1分)
13.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12. 两岸阔(视野开阔,大江直流) 13.家书是从北固山寄往洛阳。诗歌末句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12、根据上下文或提示语,用课文原句填空。(5分,每空1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2) _________________ ,谁家新燕啄春泥。
(3)《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像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集中表达游子思乡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1、(1)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问1分。共2分)
(2)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3分)
12、见教材。
菊 花
唐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陶家:陶渊明的家。 渐斜:逐渐西斜。 开尽:开完。 无花:没有其他花开放。】
18.第一句中的“绕”字写出菊花怎样的景象?第二句中的“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什么样的情态?(2分)
19.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1分)
18.满院盛开 入迷、流连忘返(2分)
19.原因: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亦可)(1分)
阅读《书湖阴先生壁》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 湖阴先生住的家和环境怎样?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 "两山排闼送青来"与"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比较,写法有什么不同?(2分)
1.环境:简朴整洁,安静,山水宜人,又有田园风光。
人:恬静,勤快,爱美,爱自然。
2."开轩面场圃"是一般叙述,人是主体,开窗观景。而"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特殊描写。山是主体,推门而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山的情态。
秋 思 张 籍 (3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7、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寓情于事,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B:第一句用“见”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C:第二句从侧面写“思”,在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D:“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体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