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7.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6.行 早春美景

7.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门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己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春”,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6.“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7.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城 南 (4分)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20.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21.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20.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1.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 甲乙两段古诗所抒发的共同感情是 。(1分)

8.对两段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写“雎鸠”在河中的沙洲上嬉戏、和鸣的情景,此情此景不禁拨动了“君子”的心弦。

B.乙段写“蒹葭”“白露”的清秋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C.甲段中的“窈窕、淑”直接表现了女子的外表文静美丽和内心的善良,流露出对淑女由衷的赞美。

D.乙段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写出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给人朦胧缥缈之感。

7.(1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8.(2分)B

阅读王安石的《钟山即事》,回答下面问题。(6分)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②相对:对着山。

⑴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2分)

                                       

⑵请赏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的“绕”或“弄”字。(2分)

        

⑶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诗词赏析

(2分)⑴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2分)⑵“绕”字写出啦涧水在竹林间静静流淌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弄”字写出了竹林西边翠绿的草地上,开满了繁星点点的花,春风一吹,在随风点头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

(2分)⑶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7.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

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

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8.“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7.B(在西京是看不到烽火的,这里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8.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读下面唐朝诗僧景云《画松》诗,选出后面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 画松一似真松树, 且待寻思忆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 石桥南畔第三株。

A: 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欣赏下面诗歌,回答问题(11分)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5.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3分)

16.“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甲乙两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是什么?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甲:诗句 情感

乙:诗句 情感

17品味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

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18.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赏析不当的一句是( )(2分)

A.①句赋予雪中的群山高原以动态的美感,显出奔放活动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B.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艳丽多姿,充满青春气息。

C.③句“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对边塞奇寒既好奇又难忍的心境。

D.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用“愁”、“惨”修饰形容,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15甲诗以“千里”“万里”“长城”“大河”写雪,画面雄伟壮阔,意在写雪景的壮美;乙诗写雪早,雪美,雪寒以及戈壁冰封,意在写边塞雪景的风光奇异。

16.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热爱祖国河山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朋友远别的担忧与惆怅

17. D    18. C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游行:

②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语意转换B.语意跃进C.语音延长D.表示解释

3.能表明诗歌描写的对象是舞蹈的依据是

( )

A.诗中的比喻手法B.诗中的对比手法

C.诗歌的副标题D.作者的感受

4.芭蕾舞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体现对芭蕾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

6.诗歌没有直接描写芭蕾舞姿的优美,而是通过写观舞的感受来反映舞姿优美,这种写法是间接描写。这种说法对不对

( )

7.这首诗押的是(A. an韵B. in韵C. ei韵D. en韵)。(在正确答案前打“√”)

1.①漂浮行走②比喻珍贵的劳动果实 2.D 3.C 4.软、轻、亮、静、美 5.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6.√ 7. 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