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归田园居》(其三),完成23——24题。(4分)

归田园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3.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2分)

24.“带月荷锄归”一句长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2分)

23.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4.“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这首诗选自《 》,作者是 _ _(朝代)的伟大诗人__ 。(3分)

20、本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 _ (2分)

19、《杜诗详注》 唐 杜甫 (各1分)

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分)

游山西村(5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6.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全诗围绕诗眼突出了山西村的哪三美,以至诗对此颇为留念?(2分)

1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从情、景、理三方面分析其妙处?(3分)

16.游  人情美  风光美(或风景美、景色美)  习俗美(或生活美) 17.情、景、理的高度统一:重重叠叠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林,穿过桃林,又一个桃红柳绿的村庄出现在眼前,抒发了诗人对这个“世外桃源”的无比喜爱之情,同时又揭示了人生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只要从情、景、理三方面分析,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4题。(3 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颔联用“征蓬”、“归雁”自喻,表现了诗人政治生涯的 ( l 分)

14.这是一首边塞诗,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分)

13 、( l 分)漂浮不定。

14、( 2 分)尾联用典流露了期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诗歌颔联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为后人所称道。(1分)  

13.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12. 两岸阔(视野开阔,大江直流)  13.家书是从北固山寄往洛阳。诗歌末句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阅读《别云间》完成6--9题 (10分)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6、此诗首联写的内容是 。(2分)

7、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4分)

8、最能表现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大无畏的精神的一联是 (2分)

9、颈联、尾联各抒发怎样的感情?(4分)

颈联:

尾联:

6、回顾三年征战生活。7、一是哀个人之不幸,二是悲国事之不可收拾_。8、_尾联    9、颈联: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尾联: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ī):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2分)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 ,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若两字均赏析,按前一个评改。

2.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评分标准:2分。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从朝到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B: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C:尾联写出了诗人登上了泰山后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D:全诗洋溢着诗人蓬勃昂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朝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几处” 能否换为“处处”、“谁家”能否换为“家家”,为什么?

答:

(2分)

2.诗人描绘了怎样一幅春景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分)

1.不能,因为“几处”“谁家”描绘出了初春景色的特点。初春时节,春寒料峭,鸟儿还不是很多,还没到鸟语花香之时,鸟儿北回只是各别现象。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

2.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对钱塘湖春天的喜爱和欣喜之情。

雨后池上(4分)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6.诗歌前两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 ”、“明镜”、“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2分)

17.本诗的后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表现了雨后池塘的另一种美。请你对后两句进行赏析。(2分)

16、(2分)水面平、照檐楹

17、(2分)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