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有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唐代诗人常见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

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

   7.曲径通幽、万籁俱寂(2分)8.B(2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4分)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诗歌前两句叙事,“ ”字交代了时间,“ ”词语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2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答:“夜”(“秋”) ;   “频剪”(2分)

2.答:表达了女诗人月夜独处时的寂寞愁苦。(2分)

阅读古诗,完成21—22题。(共4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2分)

2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你自选角度,进行赏析。(2分)

21、(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如: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1)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三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回答。(2分)

(2)请根据“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2分)

(3)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分)

(1)夕茫茫 → 灯火万家 → 月照平沙 

(2)是月光照在沙滩上明白(银白)如霜的意思。

(3)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乐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其中任一种理解都可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分析诗歌的后两句,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2 分)

(2)《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__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全诗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意思对即可,3分)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宰相虞丘向楚庄王推荐他,让他代替自己。孙叔敖作了三个月楚相,施行教化,引导百姓,上下和睦同心,风俗十分美好,执政宽缓而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奸邪的事,盗贼也没有出现。秋冬两季动员百姓进山采伐林木,春夏两季借助河流涨水运往外地,百姓能够得到自己谋生的门路,都生活得很快乐。

    楚庄王认为楚国使用的钱币太轻,下令把小币改铸为大币,百姓感到不方便,都放弃自己的生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宰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安定 。”宰相说:“像这样有多久了呢?”市令说:“三个月了。”宰相说:“不用说了,我现在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上朝,孙叔敖向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改币制,认为旧币轻。如今管理市场的长官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以前的钱币。”庄王答应了,命令下达三天,而后市场恢复得像原来—样。

    楚国民风是喜欢乘坐矮车,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马行,想下命令把车子改高。宰相说:“政令多次下达,百姓无所适从,不好。大王一定要改高车子,我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君子不能够频繁下车过门槛。”庄王答应了。过了半年,人们都自动加高了车子。

请你阅读现代诗,完成后面14—15题。(共4分)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14、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吟咏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有什么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象征光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

15、这是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请你阅读古诗,完成后面14—15题。(共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4、“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15、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请你阅读现代诗,完成后面14—15题。(共4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4、诗人写道 “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15、表达了世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请你阅读古诗,完成后面14—15题。(共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5、(1)请写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所描绘的优美意境。(2分)

(2)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⑴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2)抒发了作者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