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4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B.诗的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C.这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诗。
D.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运用了对偶。
20.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19. C 20. 意思对即可。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对《望岳》一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 来的登岳。 B: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似裂。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请你阅读现代诗,完成后面14—15题。(共4分)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14、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吟咏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有什么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象征光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
15、这是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请你阅读古诗,完成后面14—15题。(共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4、“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15、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阅读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完成21-22题。(6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2、杜甫诗素来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赞誉,历代评论家常常以《春望》为例,盛赞杜甫在炼字方面所下的功夫,请你试着谈谈本诗中“破”“深”二字的妙处。(4分)
21、表达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2、示例:“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赏析古诗:(8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8、填空(3分)
①首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是 ,杜少府“之任”的处所是 。
②诗中点明二人皆不在本乡,此别为别中之别的诗句是 。
19、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B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
18、城阙、五津 同是宦游人 19、B 20、这两句诗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它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阅读分析
(一)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1. 这两节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作用?
2. 这两节诗在句式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3. 这两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4. 你对诗中的“我”的形象是如何理解的?
5. 诗人把一首至诚的赞美诗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请你也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所敬爱的人。
1. 都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这样一咏三叹,不但使感情抒发得痛快淋漓,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旋律美。
2. 虽然都运用了排比,但句式不相同。第一节的排比是短语式的,类似于8个并列状语,第二节中的排比是由六个短句构成,这种同中显异、灵活多变的句式,使语言的节奏显出多变的旋律美。
3. 相同之处,都含有对乳儿的爱和乳儿对保姆的真挚之爱。
不同之处,第一节侧重于表现大堰河对“我”的无限关爱;第二节着力表现大堰河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4. 言之有理即可。
5. 合乎要求即可。
阅读分析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1.这一诗段的叙事中心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定语多用数量词,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
1.写大堰河的凄苦身世和死后的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恨。
2.更加突出了她生前的苦难和死后的凄凉。
3.扩展了诗歌的主题,表明大堰河只是受苦受难妇女的代表。
4.排比和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