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是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2分)

1. 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因思念同伴倍感孤独凄苦,但仍然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

2.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7-8题。(4分)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2分)( )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7.表达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8.B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4—25题。(5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4.“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乾坤”是什么意思?句中的“浮”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5.此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4.“乾坤”是天地的意思。(1分)水天连接,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1分)一个“浮”字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荡、气势磅礴的景象。(1分)

25.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2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4分)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14.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15.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4.忽、船行之快

15.观赏紫巉岩的急切心情,表达见到它时的惊喜(好奇)之情。

古诗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8.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2分)

7.忧国思家之情(2分)8.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得分 评卷人

4.《峨眉山月歌》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1分)

5.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4.  唐朝  李白
评分意见:本题共1分,有一个空错,此题不得分。
5.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6.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思友1分,思乡1分。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

2.“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5.把选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层意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7.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8.从赏析的角度,任选一句诗进行赏析

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比喻,拟人等。  4.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5.望黄河,颂黄河。  6.伟大坚强  7.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  8.略。

阅读《未选择的路》一诗后回答

1.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4.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重点不是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点对未来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象征  3.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来选择之路的向往。  4.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中,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感情?(2分)

2.请简要分析“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在诗中结构上的作用。(2分)

1.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2分)

2.这句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 (或:这句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善一望无际的荠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自雪)(2分,基本意思相同 即可)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诗人被贬谪到江州时作此诗。

6.全诗写得有声有色,请问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3分)

6.(2分)第一句,从触觉角度感知衾枕之冷,可见雪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之明,说明雪大、雪深;第三、四句从听觉角度闻折竹之声,可知雪重。(“触觉”“视觉”“听觉”占1分,具体分析1分。)

7.(3分) 夜深了,仍时时传来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衬托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诗人彻夜无眠,透露了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结合诗歌内容1.5分,情感1.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