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3分)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请你揣摩诗人在后两句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10、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3分)
【阅读经典新诗】阅读席慕容的《蚌与珠》,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蚌与珠
席慕容
无法消除那创痕的存在
于是 用温热的泪液
你将昔日层层包裹起来
那记忆却在你怀中日渐
晶莹光耀 每一转侧
都来触到痛处
使回首的你怆然老去
在深深的静默的 海底
13、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抒写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同时也折射了人们许多无奈的思绪。(2分)
14、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或思想内容方面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蚌痛苦孕育珍珠的过程;忍辱负重、终获成果。
14、示例:“于是 /用温热的泪液/你将昔日层层包裹起来”一句中,用“泪”比喻蚌所分泌的液体,既形象地反映了蚌孕育珍珠的景象,又道出了“蚌病成珠”的道理,让人体会到蚌在艰难的磨砺时所遭受的苦痛,使人读之便领略到如同泪珠般得酸楚。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7题。(4分)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
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
水中柳影引他长。
6.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颜色浅黄,长而轻柔,清新而惹人喜爱。(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7.“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
阅读诗歌《己亥杂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己亥杂诗
文/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赏析诗歌,完成题目。
(1)诗歌一二两句中描绘“白日斜”的景色,有什么作用?(2分)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句好在哪里?试作分析。(2分)
(1)“白日斜”交代时间。抬头看天,已是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更添一种日暮途穷的感觉,表现了诗人胸中的忧虑、怨恨以及失落。(2)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腐朽的官场,龚自珍是一朵孤花,可惜这朵花开得不是时候。如今诗人辞官离京了,好比落花离开枝头。然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移情于物,已是胜人一筹;“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本诗作者是 (朝代) ,他是我国 主义诗人(2分)
6.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3分)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5.唐 杜甫 现实主义
6.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却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让人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作者因战乱而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7.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乙文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鸟窝啊!”、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注释] 昼梦:白天睡觉作梦,这里意白天睡觉。余:以后。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分)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2分)
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或:三句独写“南风”,用“旧相识”三字给于南风以生命,给其拟人化的特征,写出其中的缘由。四句偷开门户又翻书“,连写两个细小的动作”开门、“翻书”。本是微风拂动书页,诗人却说是“偷”字,把诗人和南风的感情写得很深,真上妙趣横生,独显别致。)
【诗歌大意】下过雨后天转晴了。满地长出了茸茸的青苔;白天睡了一觉,醒来之后还是绿树在同我作伴。只有我的老朋友南风怕我寂寞吧!又偷偷地打开门和窗户来翻看我的书了。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 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
2.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
2.(2分)
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中,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感情?(2分)
2.请简要分析“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在诗中结构上的作用。(2分)
1.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2分)
2.这句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 (或:这句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善一望无际的荠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自雪)(2分,基本意思相同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4分)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片写春日绚丽的景色。下片抒写寻乐的情趣。(2分)
2.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是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2分)
1. 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因思念同伴倍感孤独凄苦,但仍然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
2.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