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 ((2分)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7 .适合  8.C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诗中“孤蓬”喻指 (2分)

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B.颈联借“游子意”、“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

D.该诗表达了李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

7.(2分)远行的朋友

8.(2分)C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本诗中“万籁”指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地点和入寺所见。

B.颔联细致描绘一幅竹花繁盛的画面。

C.颈联以鸟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尾联用钟磬声再现寺庙的灵动生机。

7. 自然界一切声音。(2分)

8.  C(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除本诗之外,初中阶段教材里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其它作品有 (2分)

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B.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C.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

7.《卖炭翁》(2分,书名号不写扣1分)

8.C(2分)

观 沧 海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诗中“志”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7.(2分)志向    8. (2分)A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4.诗歌前两句中“ ”“ ”“ ”三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

25.诗歌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

24.“残” “稀”  “尽”

25. 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

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同时又袒露出作者豁达豪放的襟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B:一、二句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置于巴楚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已有二十三年了。 C:三、四句写作者借吹笛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衣着破烂的落魄情景。 D:五、六句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不消沉,写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A:这首诗描绘山西村美丽富饶,村民淳朴好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之乐的向往。 B:三、四两句,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有不断进取的意趣。 C:“箫鼓追随春社近”的意思是:农民击着鼓,奏着乐一队一队地走过,原来是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社日盛会。 D:这首诗写于诗人因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而被罢官回乡时,所以诗中含有悲观失意的情调。

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读下面诗歌,做①—②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②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