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7. 银河(2分)

8.B(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 ((2分)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7 .适合  8.C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诗中“孤蓬”喻指 (2分)

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B.颈联借“游子意”、“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

D.该诗表达了李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

7.(2分)远行的朋友

8.(2分)C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本诗中“万籁”指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地点和入寺所见。

B.颔联细致描绘一幅竹花繁盛的画面。

C.颈联以鸟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尾联用钟磬声再现寺庙的灵动生机。

7. 自然界一切声音。(2分)

8.  C(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除本诗之外,初中阶段教材里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其它作品有 (2分)

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B.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C.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

7.《卖炭翁》(2分,书名号不写扣1分)

8.C(2分)

观 沧 海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诗中“志”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7.(2分)志向    8. (2分)A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4.诗歌前两句中“ ”“ ”“ ”三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

25.诗歌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

24.“残” “稀”  “尽”

25. 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

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同时又袒露出作者豁达豪放的襟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B:一、二句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置于巴楚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已有二十三年了。 C:三、四句写作者借吹笛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衣着破烂的落魄情景。 D:五、六句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不消沉,写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A:这首诗描绘山西村美丽富饶,村民淳朴好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之乐的向往。 B:三、四两句,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有不断进取的意趣。 C:“箫鼓追随春社近”的意思是:农民击着鼓,奏着乐一队一队地走过,原来是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社日盛会。 D:这首诗写于诗人因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而被罢官回乡时,所以诗中含有悲观失意的情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