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品读全诗,生动的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3分)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5.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颜色都变得模糊不清,暗淡无光;狂风呼啸,战马嘶鸣,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6.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投笔从戎”1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1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5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诗人选择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与活力。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这是词人对记忆中豪迈壮美的军营生活的描写“醉里”“梦回”表现出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灰烬”“血”“泥”写出了沦陷区的凄惨景象。 D: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诗句描绘了“天上街市”的奇景,诗人用两个“定然”,语气肯定,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现实世界。

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分明就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的构图;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河流点染于大漠;有画的线条: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有画的色彩:黄的沙、青灰的烟、橘红的夕阳、白的河水。实乃“诗中有画”。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以春天之梨花喻秋冬之飞雪,比喻新颖,不仅把雪的洁白与鲜润揭示了出来,也给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温暖的感觉。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了塞下秋天天气之“异”——极其寒冷,如同“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连大雁也过早地飞离衡阳。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是作者将游子沦落之情寄托于九种看似孤立的景物之中,用有形之物来表现无形之情,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2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答案】“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妙在何处。(4分)

(2)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分)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威武雄壮,严阵以待。(1分)“黑云”和“甲光”对比,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2)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3分)

(1)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3分)

(2)隐居躬耕、不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3分)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8.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__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D(2 分)

8.D(2分)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作者以肯定的语气描绘想象中的世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与追求。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人自比冯唐,希望朝廷能够派来冯唐赦免自己,表达了诗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登上山顶,俯瞰群山的气概。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是水边成双成对雎鸠鸟的鸣和,让人们唤起无限情思,美丽贤淑的姑娘,一定是君子追求的理想配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