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6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达何处,归雁洛阳边
7.解释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次北固山下:_________;(2)客路青山外:_________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的那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2分)
答:
7.(1)旅途中暂时停歇;(2)旅途。
8.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突出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人应对生活充满乐观,积极向上。(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7题。(6分)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注]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释】赛罢田神:赛田神,是古代农村以祈盼丰收为内容的一种祭祀活动。
6.三、四句景物描写,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征?(3分)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6.宁静、清新、春浓
7.对春天、自然、农村生活的热爱,与民同乐的情怀。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品读全诗,生动的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3分)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5.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颜色都变得模糊不清,暗淡无光;狂风呼啸,战马嘶鸣,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6.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投笔从戎”1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1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5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诗人选择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与活力。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这是词人对记忆中豪迈壮美的军营生活的描写“醉里”“梦回”表现出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灰烬”“血”“泥”写出了沦陷区的凄惨景象。 D: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诗句描绘了“天上街市”的奇景,诗人用两个“定然”,语气肯定,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现实世界。
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分明就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的构图;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河流点染于大漠;有画的线条: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有画的色彩:黄的沙、青灰的烟、橘红的夕阳、白的河水。实乃“诗中有画”。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以春天之梨花喻秋冬之飞雪,比喻新颖,不仅把雪的洁白与鲜润揭示了出来,也给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温暖的感觉。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了塞下秋天天气之“异”——极其寒冷,如同“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连大雁也过早地飞离衡阳。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是作者将游子沦落之情寄托于九种看似孤立的景物之中,用有形之物来表现无形之情,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2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答案】“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妙在何处。(4分)
(2)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分)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威武雄壮,严阵以待。(1分)“黑云”和“甲光”对比,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2)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3分)
(1)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3分)
(2)隐居躬耕、不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