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⑴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⑵“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答: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答:
(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鸟 鸣 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
4分)
咏 路
[宋]邹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邹浩,宋代学者、诗人。诤臣,敢直谏。遭佞臣诋毁屡被贬谪而无愧悔。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②赤路:炎荒之路。③伊:句首语气助词。
8.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2分)
9.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8.答案:特征,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含义,实指诗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
评分:特点1分,含义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①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恨之情;②表达了诗人面对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
评分:共2分,答出其中一种即可。意思对即可。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3.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春、仲春、暮春)中哪个时段的景色?从哪句诗可以判断出来?( )(2分)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3. 暮春 今春看又过(2分)
24.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附译文:
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9、《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你能说说用哪个字更好吗? ( 2分)
19、当时诗人的心境是孤独无眠,凄凉愁思。(意对即可)
20、“落”字新颖妥帖,有拟人之味和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和月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意对即可)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4分)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7、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1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7、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2分)
18、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4分)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7、诗中 ▲ 、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1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7、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2分)
18、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分)
▲
1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这首诗三、四两句作赏析。(2分)
▲
15. (2分)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分,一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6. (2分)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1分),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1分)。 (意思符合即可)
水口①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②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水口:地名,古称闽关。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②试卷:试着卷起。
16.诗的第二句中“ ⑴ ”写出面对昨夜骤雨诗人心中的担忧;第三句中“ ⑵ ”刻划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第四句中“ ⑶ ”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3分)
17.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一次行舟看到的风景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
16.⑴如何 ⑵试卷 ⑶依旧(3分,每格1分)
17.示例:⑴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
制。示例⑵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
受胜利的乐趣。(大意对即可,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