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10、⑴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⑵“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 B:第三句中“渠”是“水渠”的意思,就是那片映有天光云影的池塘。 C:作者通过池塘清澈原因的揭示,阐释了人生哲理。 D:诗歌的内容与诗题表面上并不直接相关,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恰当 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不跑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3题(19分)
【古诗阅读】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3分)
9.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在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情感。(2分)
[f29ae4bd0679979e.jpg]
.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琬谓藏书之难不若守书之难,守书之难不若读书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①躬违,采其华而忘其实。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②,博之而非斗靡③也,约之而非安陋④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⑥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迭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节选自汪琬《传是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与:赞许。②约:简要,本文指专攻。③斗靡:比赛奢侈。④安陋:安于浅薄,不求深入理解。⑤柢(dī):树根,当成根本;究极:追求;事功:功业。⑥探:探求。
(二)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2)是故藏而勿守
(3)沿流以溯源 (4)半亩方塘一鉴开
14.下列句子中与“守而弗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 B.挺剑而起
C.足肤皲裂而不知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5.翻译选文(一)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16.善读书者如何才能达到“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7.品读《观书有感》,请从读书与成长的角度,说说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13. (1)亲自 (2)因此 (3)逆流而上 (4)像镜子一样
14. C
15.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16.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17. 诗中谈到方塘中的水之所以能清澈如镜,是因为源源不断地涌入了活水,这正如
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只有不断地去读书,思维才能活跃不僵化,才容易接受新事物,
人格才能不断完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1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答:
16.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17.(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味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排徊。
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暖树:争着飞向朝阳的树。
B.、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
C.、行不足:走也走不够。
D.、香径:铺满落花的小径。
②《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苹云脚低。”两句诗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同是写春天,《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之景,《洗溪沙》写的是暮春景象。
B.、“燕啄春泥”写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来的亲
切,两首诗词同样抒写了作者对春之燕子的喜爱。
C.、“最爱湖东行不足”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小园香径独利湘”则抒发
了词人的寂寞和忧伤。
D.、从写作上看,《钱塘湖春行》是借景抒情,《浣溪沙》既写景抒情,又托物言志。
19. ①C。3分。
②这两句是说雨后春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2分。
③A \/。B x。C \/。 D x。4分,一项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6分)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6.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__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