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2浙江丽水)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 (4分)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8.诗中有画。(2分)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19.景中有情。(2分)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8、(2分)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19、(2分)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

1、(2012浙江衢州)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16.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178ff78109864a2e.jpg]

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涛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计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澍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古诗词赏析。(从甲、乙两首中任选一首作答)(4分)

(甲)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0.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乙)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0.作者在上片用“ ”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下片用“ ”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2分)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

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

(一)(4分)

甲:1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11.B(2分)

乙:11.多少行人泪   东流去(2分)        11.B(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10、⑴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⑵“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 B:第三句中“渠”是“水渠”的意思,就是那片映有天光云影的池塘。 C:作者通过池塘清澈原因的揭示,阐释了人生哲理。 D:诗歌的内容与诗题表面上并不直接相关,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恰当 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不跑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3题(19分)

【古诗阅读】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3分)

9.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在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情感。(2分)

[f29ae4bd0679979e.jpg]

.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琬谓藏书之难不若守书之难,守书之难不若读书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采其华而忘其实。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斗靡也,约之而非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迭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节选自汪琬《传是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与:赞许。②约:简要,本文指专攻。③斗靡:比赛奢侈。④安陋:安于浅薄,不求深入理解。⑤柢(dī):树根,当成根本;究极:追求;事功:功业。⑥探:探求。

(二)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尤不若体而心得之之难 (2)是故藏而勿守

(3)沿流以源 (4)半亩方塘一

14.下列句子中与“守而弗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时习之 B.挺剑

C.足肤皲裂不知 D.肃遂拜蒙母,结友

15.翻译选文(一)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16.善读书者如何才能达到“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7.品读《观书有感》,请从读书与成长的角度,说说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13. (1)亲自  (2)因此  (3)逆流而上  (4)像镜子一样   

14. C

15.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16.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17.  诗中谈到方塘中的水之所以能清澈如镜,是因为源源不断地涌入了活水,这正如

    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只有不断地去读书,思维才能活跃不僵化,才容易接受新事物,

    人格才能不断完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1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答:

16.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17.(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