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2、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2分)
13、古人评诗常用 “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2分)
12、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13、“诗眼”是“空”。“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9、(2012四川攀枝花)
三、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38、(2012广东佛山)
附加题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3、4题。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3.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4.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评析】
先看散文网(http://www.sanwen.net/subject/222344/)对这首诗的鉴赏:
这首诗描写夏日舟行时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色,句句围绕暴风雨将至的特点来写。诗人从时空变幻中下笔,先写水上,后写岸上,再由地上写到天上,远近交替,突出地描绘了“山雨欲来”的景物气氛。
“白鹭翻飞”,是从水面写起。白鹭在水面上群聚,上下翻飞,时而腾空而上,时而俯掠而下,显得焦躁不安,它们已经预感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由于白鹭太多,似乎隔断了从浦口吹来的风。诗人其实已经感觉到浦口吹来的风,说“隔浦风”是为了突出白鹭之多和翻飞之乱。次句写岸上,夕阳西下,余辉映照在岸边重重树木之上。“遥映”是诗人从坐在船上远望岸边的角度来写的。这两句,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两句从地上写到天上,“一片云”在“前村”的上空聚集,“云将雨”,写出了时间的进程。诗人悠闲地斜倚在船窗边,看墨云翻滚形成的“挂龙”景象,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这首诗,把夏日暴风雨前的景色描绘得异常生动、细腻而逼真。色调既浓郁又澄净,既有动景亦有静景,既有远景,亦有近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运笔的高妙。而诗人的心情呢?却显得十分闲适、恬静,从“闲倚船窗看挂龙”的情态中已传神地表现出来。
个人认为,这篇赏析文章基本能将诗的语言、景象、情意阐释清楚。
第3题:所附答案是:
“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首先,答案语言表达的词序不佳。应将“迎风”放到“敏捷地”之后。
其次,没有将“翻”字的表现力表达出来。“轻巧、敏捷”不是“翻”,而是“翔”。
最后,对“画面”的理解空洞,没有具体感。欣赏诗歌画面,离不开物与景的结合,什么物在什么情景(情形),呈现怎样的情态,应是欣赏诗歌考虑的重点。白鹭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上下翻飞就是“充满生机”,那么,白鹭在和风细雨中翻飞,又是怎样的画面呢?白鹭在夕阳下翻飞又是什么画面呢?
第4题:所附答案是:
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与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答案没有从题干的关键词、主体词“形象”入手设置,可以说,答案是没有“形象”的。“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心情”是看不到的。“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我们教学中常犯的空洞的说法,也不是形象,可能是命题者的想像。
35、(2012山东莱芜)
一、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2分)
登西楼怀汤损之
陈允平
杨柳飘飘春思长,绿杨流水绕宫墙。
碧云望断空回首.一半阑干无夕阳。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____的心青。
6.答案:借景抒情;失落、怅惘。
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31、(2012广东广州 无答案)
三、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1)“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0、(2012湖南岳阳)
二、
(二)咸 阳 值 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1. 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2分)
。
12.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
11. (2分)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12. (2分)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29、(2012广东肇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7~8小题。(5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7.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8.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
节的图画?(3分)
7 2 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山1点给1分)。
8 3 垂杨、荷叶,春季(答对1点给1分)。
27、(2012山东东营)
二、阅读(共50分)
(一)(4分)
咏 路
[宋]邹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邹浩,宋代学者、诗人。诤臣,敢直谏。遭佞臣诋毁屡被贬谪而无愧悔。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②赤路:炎荒之路。③伊:句首语气助词。
8.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2分)
9.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8.答案:特征,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含义,实指诗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
评分:特点1分,含义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①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恨之情;②表达了诗人面对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
评分:共2分,答出其中一种即可。意思对即可。
26、(2012山东潍坊)
四、(17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5分)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1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一)(5分)
1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1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12、(2012江苏南京)
二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5分)
【古诗阅读】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阙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3.(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