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3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8.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1分)
9.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8..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2分。
9..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共2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4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3、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 的特点。(2分)
14、“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设问,道出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
13、(2分)地白 清冷(寂静)
14、(2分)表达了诗人的望月怀远、怀人之情,思念之情。(答出一点即可)
古诗赏析。(4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一、二句从空间的阻隔、 和 三方面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
(2)简述第三句的“怯”不能换成“切”的理由。(2分)
答:
(1)音书的断绝 时间的久远 (2)“怯”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心,深怕家人遭到不幸,下句的“不敢问”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切”只是表现诗人想见家人的急切心情,与下句不一致。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景象的诗歌,作者的写景线索是 ,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 ”。
②这首诗颈联中“乱花”和“浅草”能分别改成“野花”“青草”吗?为什么?
(4分)①作者的行踪,“最爱 ”(一空1分)②不能。“乱花”一词形象地表现出野花一簇簇、一团团而又凌乱无序零星开放自然状态,(1分)“浅草”一词表明青草刚露头不久,“乱花”与“浅草”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西湖初春特有的景象,(1分)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21. 诗的一、二两句,从“初”和“全”中可以看出,诗人雨前、雨后的心情有何变化?
(2分)
22.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句中的“疑”,有人认为是指诗人,有人认为是写蜂蝶。你怎么看?请说出理由。(2分)
21.从“初”字可以看出雨前诗人看到花蕊时的欣喜,从“全”字可以看出诗人看到无花空有叶时的惋惜和失落。(2分)
22.示例:指诗人。诗人看到蜂蝶纷纷越过院墙飞到邻家却了,刹那间产生了奇妙联想,怀疑“春色在邻家”,这样把诗人的惜春、怅惘之情推向极致。指写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天晴,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却不料扑了个空,因而怀疑春色在邻家,懊丧地纷纷越墙而去。蜂蝶如此,人何以堪,更衬出诗人的怅惘之情。(2分)
乡村四月(4分)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8、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 、子规、 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2分)
19、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8、白川、烟雨 19、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5、 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征?(2分)
16、“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最相近?( )(2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2分)萧索凄凉的特点。(学生用诗歌中的“萧萧”回答,也得分)
16、(2分) A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8、请根据诗文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诗人所见的山中美景。(2分)
19、这首诗短短四句,一句一景,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请说说所表达的主要感情。(2分)
18、略
19、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或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东栏梨花(4分)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6、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
▲
17、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16.(2分)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
17、(2分)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题丰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5.这首诗中哪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分)
16.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2分)
15.吟余小立阑干外(2分)
16.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