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适”、“何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
(2)“好峰随处改”中的“改”能改为“有”吗?请说明理由。 (3分)
(1)适,恰好。何许,何处,哪里。(写出一个意思即可得2分。)
(2)共3分。不能(1分)。“有”体现的是静态(1分),“改”体现的是动态的画面,正切合题目山行的意思(1分)。(“改”字能突出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1 分),表现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1分),而“有”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画线描写景物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1)渲染凄苦(雨前阴沉__或暗淡愁惨)的气氛,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做铺垫。(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对即可)
(2)表现了诗人体察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与情怀。(2分,意对即可)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
7.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6.示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7.思乡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3分)
7. 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3分)
A. 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 首联直言“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C. 一个“望”字统领了前两联的内容。目光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
到花鸟,视觉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 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
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愁苦之心。
6.示例一: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之情。
示例二: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诗人将主观感情“移情”或“拟人化”到花鸟身上,使花鸟亦含悲,更显人的悲伤。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分析句义1分,赏析手法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1分。
7.C (一个“望”字统领了前两联的内容。目光由远而近,由大到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觉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浊到清晰。)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古诗赏析 (3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8.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1分)
9.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8..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2分。
9..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共2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4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3、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 的特点。(2分)
14、“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设问,道出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
13、(2分)地白 清冷(寂静)
14、(2分)表达了诗人的望月怀远、怀人之情,思念之情。(答出一点即可)
古诗赏析。(4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一、二句从空间的阻隔、 和 三方面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
(2)简述第三句的“怯”不能换成“切”的理由。(2分)
答:
(1)音书的断绝 时间的久远 (2)“怯”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心,深怕家人遭到不幸,下句的“不敢问”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切”只是表现诗人想见家人的急切心情,与下句不一致。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景象的诗歌,作者的写景线索是 ,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 ”。
②这首诗颈联中“乱花”和“浅草”能分别改成“野花”“青草”吗?为什么?
(4分)①作者的行踪,“最爱 ”(一空1分)②不能。“乱花”一词形象地表现出野花一簇簇、一团团而又凌乱无序零星开放自然状态,(1分)“浅草”一词表明青草刚露头不久,“乱花”与“浅草”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西湖初春特有的景象,(1分)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21. 诗的一、二两句,从“初”和“全”中可以看出,诗人雨前、雨后的心情有何变化?
(2分)
22.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句中的“疑”,有人认为是指诗人,有人认为是写蜂蝶。你怎么看?请说出理由。(2分)
21.从“初”字可以看出雨前诗人看到花蕊时的欣喜,从“全”字可以看出诗人看到无花空有叶时的惋惜和失落。(2分)
22.示例:指诗人。诗人看到蜂蝶纷纷越过院墙飞到邻家却了,刹那间产生了奇妙联想,怀疑“春色在邻家”,这样把诗人的惜春、怅惘之情推向极致。指写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天晴,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却不料扑了个空,因而怀疑春色在邻家,懊丧地纷纷越墙而去。蜂蝶如此,人何以堪,更衬出诗人的怅惘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