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或者“涌”字的妙处。(二字选一赏析即
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 (请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答案标准及分配分值)
(2)(2分)“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化静为动,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
22.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3.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意思对即可,2分)
祈
傅天虹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也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4分)(1)因为动态的飞鸟充满活力,给静态的天空带来生机。 (2)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但作为人绝不能因此降低自己的要求,哪怕自己平凡得像一颗石子,总希望他有一点花纹,这是人对美的天性追求。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经历了一段很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正是作于所贬之地。
10.(1)“雁”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通常与 情感相连。(2分)
(2)秋风吹动“庭树”,为什么“孤客最先闻”?揣摩诗人心境,说说自己的理解。(3分)
(1)思乡、旅思等,皆可。(2分)
(2)示例:“最先”二字暗示旅情归思的。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表现他的孤独和思乡心切。
评分标准:诗人心境1分,通过诗歌意象分析2分。
鹿寨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王维的诗 “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本诗的后两句所展现出的美丽图景,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其美在何处。(共3分)
▲
▲
7.本诗的前两句如何写出了此山的“空”?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
▲
6.(3分)夕阳的一抹余晖照射到幽深茂密的树林中,又映射到青青的苔藓上。(2分)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光与影的这种转瞬即逝的组合,以光亮反射幽暗,更加衬托出周围的幽暗与宁静的美。(1分)
7. (3分)“不见人”才显得“空”,“但闻人语响”正是说明了这个地方非常静,才听到了人的声音。(1分)以动衬静,反衬出空寂的氛围。(1分)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1分)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0.①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①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 ▲ ”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1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分)
▲
(4分)(1)(1分)如何
(2)(2分)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③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①芰(jì):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③谙(ān):熟悉。
9.诗歌着力描绘“秋滋味”,烘托出宋江怎样的心情?选择恰当的一项( ▲ ) (2分)
A.、凄凉苦涩B.、寂寞难耐C.、洒脱浪漫
10.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2分)
▲
9.(2分)A
10.(2分)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1分),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1分)。
上元夜①
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
8.(1分)且莫催
9.(2分)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24.(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2分)
(2)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2分)
24.(每小题2分,共4分)(1)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2)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