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一句中“悬”字用得很妙,请略作赏析。
答: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诗人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的样子。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答案:D
【解析】抒发了诗人盼望早日归家的浓浓思想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幽情”的?
答:
(2)怎样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
答案:(1)由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2)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请你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
答: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
答案:(1)《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2)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
对比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① 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② 鸣。
[注]①孤蓬:随风飘动的蓬草。诗人用“孤蓬”喻指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②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1)试发挥合理的想象,把乙诗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句所表达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示例:就要和朋友分手了,李白挥挥手,说:“我们就在此告别吧!”然而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入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2)甲诗: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乙诗:表达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
对比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咏 赤 壁
王 周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1)甲、乙两诗的第一、二两句同写一件事,但在构思上迥然不同,试说说两诗的第一、二两句在构思上有何不同。
答:
(2)试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所表达的内容有何不同?
答:
答案:(1)甲诗以小见大,用一支战争遗留下来的箭头来代指赤壁大战;乙诗大处着笔,直接写赤壁大战这件事。
(2)前者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后者嘲讽曹操背叛汉室,才有如此惨败的下场。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题古木苍藤图
蓝 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阅读诗的第一、二两句,说说诗人描写了古木怎样的特点。
答:
(2)试简要赏析“惭愧藤萝争附托”中“争”字的表达作用。
答:
答案:(1)坚贞不屈,独立不依。
(2)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纶① ,侧卧莓苔② 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②莓:一种小草。苔:苔藓植物。
(1)试赏析“侧卧莓苔草映身”中“映”字的作用。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的三、四两句刻画的小儿形象。
答:
答案:(1)示例:青苔上绿草能映衬着小儿的身影,突出表明了青苔绿草的绿。
(2)示例:路人向他打问,小儿只是“遥招手”。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遥招手”这一细节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阅读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一诗,完成第7 题。(6 分)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①,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②。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②青阳:指春天。
7.(1) 诗中语意双关,把迷濛空寂的景色与内心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 请简要赏析颈联“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中“催”“逼”二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人“愁不寐”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松月夜窗虚。(1分)
(2)“催”“逼”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表达了作者仕途渺茫,年华老去,功名未就的忧虑焦急与无奈之情(3分)
(3)“不才明主弃”——有才不被皇帝赏识;“多病故人疏”——因自己多病与故人疏远;颈联——年华老去,功名未就。(2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得全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6分)
【甲】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
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③夜榜:夜航。
8.用自己的话解释甲诗中画线句子的意思。乙诗中与此句意境相似的一句是哪句?(2分)
▲
9.这两首诗意境相似,但流露的情感却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
8.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1分)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1分)9.甲诗写出了诗人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超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乙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意对即可,每点2分,计4分)
阅读苏轼的《鹧鸪天》,回答第7小题。(6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7.(1)请结合诗的内容赏析“细细”一词的妙处。(2分)
(2)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2分)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分)
7.(1)“细细”,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是宜人的淡淡芳香,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与上句的“时时”对仗(对应)。(2)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3)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