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三迁有感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钱塘湖春行

苏轼 白居易

水光潋滟晴方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___之情。 (2分)

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4f98b8670dd15488.jpg]

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完成下列三题。(8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①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②真珠即珍珠。③可怜:指可爱。

11、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赏析首句中“铺”的妙处。(3分)

13、请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3分)

11、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1分)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1分)

12、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确像铺在水面上;(2分同时“铺”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1分)

13用“真珠”作比喻,(1分)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2分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19.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0158b17f373da527.jpg]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17.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2分)

18.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杜 牧:

李清照:

17.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2分)

18.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诗人在诗中把羁旅流离的弟兄骨肉比作“ ”和“ ”。 (2分)

10.除了思念亲人,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千里雁   九秋蓬

10.厌恶战争,渴望过着天下太平的生活。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这首诗写诗人春游时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句写的景象有:

,后两句以 衬托闲淡宁静之景。(3分)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B.这首诗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独怜”是独自怜悯的意思。

D.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

7.涧边幽草 深树黄鹂(2分)飞转流动之势(1分)

8.A √  B √  C ×  D√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2.这首诗哪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对身在长安的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