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钱塘江(4分)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词。(2分)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3.黄昏(傍晚)   醉

14.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6分)

峡口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8.“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 和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

有什么作用?(3分)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6分)

8.(3分)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每空1分,季节写成“时间”也算对,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9.(3分)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

  “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感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2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2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2分)

21.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2分)

22.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2分)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3.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14.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13.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2分,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14.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2分,能答出其中一是即可得满分)

金陵三迁有感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钱塘湖春行

苏轼 白居易

水光潋滟晴方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___之情。 (2分)

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4f98b8670dd15488.jpg]

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完成下列三题。(8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①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②真珠即珍珠。③可怜:指可爱。

11、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赏析首句中“铺”的妙处。(3分)

13、请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3分)

11、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1分)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1分)

12、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确像铺在水面上;(2分同时“铺”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1分)

13用“真珠”作比喻,(1分)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2分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19.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0158b17f373da527.jpg]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17.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2分)

18.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杜 牧:

李清照:

17.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2分)

18.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