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诗中第一句中一“僵”一“孤”写出诗人当时什么处境?第二句中的一个“思”字又集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2分)

9.从全诗看,侧重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愿望?(2分)

8.(2分)凄凉;赤诚的爱国思想。

9.( 2分)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恢复国土、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 ,诗的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2分)

9、请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3分)

8、离散、漂泊(离别、飘零)     哀伤、悲凉(愁苦、惆怅)(2分)

9、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3分)

10.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完成下列问题。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心远地自偏”这句诗表明诗人认为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你从诗句中的“心远”一词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1分)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10.(1)“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淡泊名利的精神世界。

(2)①诗人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②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③“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④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 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2. 诗歌的第三、四句各有精妙之处,请选取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3分)

(一)(5分)  11.示例: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1分)。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1分)。  12.示例:第三句,诗人用拟人手法(1分)写鸟语花飞(1分),生动表现出春光明媚迷人、充满生机(1分)。  第四句,诗人用夸张手法(1分)说酒醒春已归(1分),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1分)。(共3分。手法、内容、情感各1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

20.忧 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21.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1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9.(2分)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10.(2分)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一个1分)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答案: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喜爱) ;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评分:共3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王冕的《白梅》,完成7、8、9三题。 (7分)

白 梅 (元)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用桃杏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蒸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7.第一句写白梅生长的环境,意在表现梅花 。(2分)

8.第二句运用 手法,进一步写梅花 。(2分)

9.三、四句是写的想象之景,诗人借梅写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3分)

[a94bcc870e22c13d.jpg]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5.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分)

16.“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3分)

[292c781b402dd275.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