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4分)(选自2012年浙江嘉兴中考)

野 池(4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2分)A.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B.

(1)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6分)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这首诗写故人居然能在京城长安相聚而生出的无限感慨。 ②翻:义同“反”。③羁旅:漂泊。

⑴首联写相聚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A.)

⑵颔联中的“_____”字写出相聚出其不意,实属难得的惊喜;末联中的“_____”字写出恨相逢短暂。(2分)(A.)

⑶清代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秋天的满月之夜    ⑵疑  畏 ⑶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2分,意思对即可)怀乡思亲之情。(1分,意思的即可)

阅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第7题(7分)(选自2012年春学期泰州二附中阶段测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音。

⑴放飞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B.)

⑵此诗的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矛盾吗?请说明理由。(3分)(B.)

⑶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写出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作者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怀呢?(2分)(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略    ⑵不矛盾,这里运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更能突出禅院的寂静。 ⑶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选自2012年扬州中考)

【甲】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shěn):讥笑。 ③尔曹:你们。

(1)甲诗中“ ”也是“才人”的杰出代表,乙诗中“ ”对王杨卢骆的诗歌哂笑不止。(2分)

(2)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1)李杜   轻薄

(2)甲诗 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乙诗 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 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十六、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

1.答案: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评分:本题3分,前一问答对2分,后一问(答其中一句亦可)答对1分。

   2.答案: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十五、 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完成17——18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面的词句。(2分)

①太清:

②端居耻圣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1.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2分,一小题1分。

   2.A√,B√,C×,D√。4分,一项1分。

十四、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十三、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l分)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2分)

l)吟余小立闲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十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5分)

山居秋暝(王维)w w w .x k b 1.c o m X kB.1 . c o m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选自 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 》。(1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3分)

答:

1.唐 《王右丞集笺注》(1分,正确一处0.5分)

   2.D(1分)

   3.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3分,能扣住画面,抓住人物活动的情景即可)

十、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3分)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2分)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1分)

①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 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