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完成第7题。(6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 ⑴诗中“悠然”一词,运用之妙,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好在哪里,请作分析。(2分)
▲
⑵诗人描写南山美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分析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
⑶说说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中获得哪些启示。(2分)
▲
7. ⑴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1分),深刻反映了诗人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心境(1分)(共2分)
⑵诗人笔下,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时而动( 1分),隐含着诗人摆脱官场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1分)(共2分)
⑶诗人所以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关键就在自己心高志远,自然就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偏静。诗句启示我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就能克服环境对自己的不利影响。(能说出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感受即可给分,共2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5分)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 诗中用一个“ ▲ ”字写出环境迷蒙冷清的特点。(1分)
9.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诗歌第二句写事,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三、四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
D.《后庭花》被后世称为__之音,诗人用此鞭挞商女的荒唐无知,醉生梦死。
8.(1分)“笼”
9.(2分)D
阅读唐代李群玉的《书院二小松》,完成下列题目。^(6分)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①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①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7.诗中写的什么季节的景物?_____________(1分)
8.诗中“____ __”和“____ __”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9.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共54分)
7.初春或春天(1分)
8.数粒 二尺(2分,每空1分
9. “数粒”“二尺”写出小松的“小”,表现出作者对二小松的怜爱之情;运用比喻,把二小松长大后随风吹拂的声音比成美妙的琴声,不但表达出对二小松的喜爱和赞美,而且表达了因为读书时有松树相伴的喜悦之情。(选择其中一点分析即可。只答情感2分,能具体分析1分,共3分)
古诗阅读(6分)
6.阅读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湖》,回答问题。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这是诗人贬官岳州时的送别之作。梁六: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洞庭山: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1)诗中的“孤”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析它的妙处。(2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描述第四句所展现的画面,体现出诗人的深情。(2分)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孤”不仅是写洞庭湖上美丽的一座山,诗人也是以景传情,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2分)
(2)只要扣住诗句的含义,语言生动形象即可。(2分)
(3)凄婉、和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2分)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0.第二句中的 “寒”字有何含义?(2分)
答:
11.三、四两句借“海棠”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答:
[cde62de6e9192cd5.jpg]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4分)
23.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5分)
24.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22.地点 目的
23.“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4.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4分)
20.“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4分)
21.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6分)
19.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20.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21.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阅读杜甫的《恨别》一诗,完成第7题。(6分)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③。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李光弼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诗中交代杜甫“恨别”的背景诗句是: ▲ , ▲ 。(2分)
(2)赏析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可从修辞、人物描写的方法等角度进行赏析)(2分)
▲
▲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
(1)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2分)
(2)细节描写。(1分)描写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1分)。(共2分)或:对仗工整(运用对偶),(1分)语言凝炼……,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1分)(共2分)
(3)①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②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4分)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廷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廷,匈奴贵族,这里是敌军的一员悍将。
15、诗中放映了眼前这战场的严酷的词语有 ▲
16、“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
(4分)从军行 李白
15、(2分) 数重围。 独领 残兵 千骑 (每个0.5分 )
16、(2分)“碎” .“独”二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将军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