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17.诗歌的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谈谈这儿这种写法的作用。(2分)

18.作者白居易“长恨”什么?(2分)


17.(2分)对比,突出山寺桃园仙境般的美景,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18.(2分)长恨春天的逝去,长恨遭贬的境遇。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_ ”
_______ 。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
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儒家经典(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眷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的“悬”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1)“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2)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荧,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能答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即可)6.(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是指诗人辞官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ao)歌:
船歌。
(1)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口[]口”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1)镜中看(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1分)
(2)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请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错别字不给分)(2)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答出“比喻修辞手法”给1分,答出“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给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西归绝句①[唐]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一 一作用。(2分)
(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1)反衬或:衬托(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融合。

(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试题难度适中。C项有误。“欲辨已忘言”是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ABD三项表述准确。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1)破   感到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2)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o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__________。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⑦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每点1分)(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思念“关心”各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